新闻资讯

安徽大象集团特约发布|CHINA繁昌窑的故事(之十一)

  • 浏览次数: ...
  • 发布时间: 2025-11-01

万牛墩

据《越绝书》记载,越王勾践(鸠浅)采用范蠡计谋,以“卧薪尝胆”之策,灭掉吴国。骄横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惨遭兵败,难见吴国臣民,于两军阵前自杀身亡。越王勾践按照吴国传统习俗,让军士们每人捧上一把土,“堆墩砌冢,葬吴王以礼。”这段记载真实地反映了土墩墓葬(堆墩砌冢)的风俗,在春秋时期的存在。

土墩墓葬,为古代墓葬主要形式之一。西周至春秋时期,适应南方河流湖泊较多、地下水位较浅的自然条件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。特点是不挖墓穴,只在平地上堆土起坟,对亡者进行埋葬,其源头远可上溯至距今6000—5300年前的崧泽文化。

繁昌窑近处的皖南土墩墓群,以及从土墩墓群中发掘出土的春秋时期文物,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及社会生活面貌,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带制陶业的兴起发展。尤其是原始青瓷的发现,说明此一带早就有着“陶”与“冶”的有机匹配,在冶炼业获得巨大成功的背后,有着陶瓷制作的先决条件。

皖南土墩墓群是由千峰山和万牛墩两个土墩墓群组成,这两个土墩墓群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专家考证为西周(公元前11世纪—前771年)至春秋(公元前770年—前476年)时期湖熟文化遗存。

1

千峰山土墩墓群,为商周时期土著居民的公共墓地,随葬器物主要有印纹硬陶、原始瓷器、青铜器,以及采矿、炼铜的生产工具和铜等。考古工作者在千峰山土墩墓群发现不少很有价值的出土文物,有的堪称为国家级精品。如发掘出土的“青铜双龙耳尊”,经国家有关部门鉴定,属于国家一级文物,曾被借调运往北京,在亚运会期间对外展览,引起世界轰动,为国家争得荣誉。

“青铜双龙耳尊”后被仿制成一尊巨型铸铜雕塑,矗立在与繁昌窑相距不远的春谷广场,成为重要文化象征的地标式建筑,蔚为壮观。

千峰山土墩墓群近处发掘出土一把春秋时期青铜宝剑,剑身铸有铭文,经古文字学专家辨认其为:“攻吴王光自作用剑,以战越人。”从这段铭文的意思可以看出,宝剑要么是吴王阖闾(光)自己作为战斗武器所用,要么是赐给部下作为奖励,与越国英勇顽强地拼杀。

“攻”,通假为“工”字,制作的意思;也有解释为“攻打”、“攻占”之意。“吴王光”,即是吴王阖闾。阖闾还是吴国公子(相当于太子)的时候,名字叫做“光”。

吴王阖闾前后执政19年,是一位执政能力非常强,作战很勇敢的君主。吴国与楚国在鸠兹邑境内发生几次大的战役,除鸠兹衡山之战是由吴王寿梦亲自指挥作战并取得决定性胜利外,另一次打得非常漂亮的战役即鸠兹长岸之战,便是由吴王阖闾率领吴国舟师采取智取强攻,大败楚国来犯之敌。

鸠兹长岸之战的时候,阖闾还只是吴王僚属下的一员将帅,公子光。这把被俗称为“吴王光剑”的青铜宝剑,极有可能就是在鸠兹长岸之战中参加过战斗。

皖南土墩墓群的另一墓群万牛墩,为一片西周至春秋时期当地土著公墓。总面积约为6平方公里,墓群绝大部分置于郁郁葱葱的松树林中。墓群保存基本完好,呈无规律状密集分布,有的顺山脊一字形分开,大小不一,高低不等。

2004c6ed056fa69c9c8c8102366316d0

与千峰山相比,万牛墩土墩墓群距繁昌窑遗址较为接近。

也许是一种偶然的巧合,抑或为冥冥中上苍神灵的一种暗示,万牛墩与千峰山土墩墓群相比,虽然考古工作者在万牛墩也发掘不少青铜器文物,但发掘出土的陶器却比千峰山要多,且很有特色,无论质量还是制造技术,都比千峰山略高一筹,为若干年以后繁昌窑的兴起发展埋下伏笔。

万牛墩土墩墓群发掘出土的陶器主要有:陶罐、陶纺轮,以及印纹硬陶、原始青瓷等。

陶罐,商周时期最为常见的一种盛储器,器型一般为短口、溜肩、鼓腹、平底。万牛墩土墩墓群发掘出土的陶罐为硬灰陶,肩部置有双耳(竖系),通体饰以云雷纹。专家考证认为,此陶罐无论质地还是制作技艺,在当时都可称得上是一流水平。

陶纺轮,古代一种陶制的纺线用具,以灰陶或是红陶制作,略呈扁薄圆饼形,也有凸圆形,器形不怎么规整。每只陶纺轮的中间,都有一个直径小孔,古人在孔内插入木棒或是骨柄,通过外力的旋转作用把纤维纺成线。陶纺轮是新石器时期产物,除了用以纺线,还可作为武器进行自我防卫,抵御外来侵害,或是用于狩猎、扑获猎物等。有的部落种群还把陶纺轮作为图腾,祭祀崇拜。

微信图片_20250718135336(1)

印纹硬陶,词义可拆为两半理解:“印纹”,是说陶器的陶罐上印有花纹,一般情况下陶罐外壁上半部的花纹叫做“曲折纹”;下半部花纹像个“回”字,考古学家称作“回字文”。“硬陶”,意思是说这类陶器非常硬,超过一般陶器的硬度,敲一敲,“亢亢”作响,与原始青瓷一样,能够听到敲击金属发出的那种声音。印纹硬陶出现的时间比白陶要晚,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曾与白陶并存。

在万牛墩近处,也就是繁昌窑周边一带,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土不少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罐、高领罐(盛储器,形似壶)陶壶(盛饮用水器具,还出土有四系盘口壶)、陶盒(有盖,子母口,揭开盖口可以仰置)、陶鼎(新石器时期常见炊器,青铜时代发展成为重要礼器,后期一般作为随葬冥器)、陶鬲(器型为敞口、弧腹,有三足)、陶豆(新石器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常见生活用品,呈“豆”字型,一般认为盛放豆类熟食之用)、陶钫(盛酒或盛放粮食所用,方口、鼓腹,并发现有铜质或青铜质钫)等。

在近处缪墩遗址发掘出土的刻划白陶的陶片,专家鉴定为灰胎,白色陶衣,表面纹饰精细。纹饰采用压印技法,主题纹饰为连续型房屋建筑,“人”字形房顶,方格形窗户,为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。该陶片为一盆钵类陶器腹片,从制作工艺、装饰技法及纹饰内容等诸多方面来看,其与湖南高庙和浙江跨湖桥遗址文化陶器十分相似,属于河姆渡、崧泽及马家浜文化风格典型。

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,从万牛墩土墩墓群发掘出土春秋时期的一只原始瓷罐,高9厘米、罐口直径10厘米、腹径16厘米,口沿外撇,折腹、平底,肩腹对称置有半环形罐耳一对,通体施以青绿釉,肩、腹部饰有两组弦纹,两组弦纹之间压印间断短横线纹。专家考证该原始瓷罐胎质精密,火候较高,整体造型似尊、似盂,为研究原始青瓷的重要器型。

另外还发掘出土一件战国时期的原始瓷鼎,高17.2厘米,鼎口直径也是17.2厘米,鼎连盖整体呈椭圆球形,盖上饰有一对兽形纽,鼎的两侧有一对宽大附耳,鼎身下面有三只矮粗的蹄形足。整体造型敦实,庄重之中又蕴含着生动,显示出高超的制作水平。

cf768dde283046b998c40b304944bca5~tplv-tt-origin-web_gif

本文网址: https://ahdaxiang.com/news/98.html

与我们联系


地址: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荻港镇芦南笔架村
电话:0553-7358888
邮箱:790033830@qq.com

Copyright © 2025 繁昌县大象陶瓷有限公司